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宁夏六盘山(152雄、3雌,卵及各期蝌蚪)标本。
成体:体窄长而扁平,雄蟾体长44mm,雌蟾体长55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51。头扁平,头长略小于头宽;吻端钝圆,吻棱略显;瞳孔纵置;无鼓膜;上颌具短而稀疏的齿突,少数无齿突;无犁骨齿;舌后端微有缺刻。
雄蟾前臂及手长略超过体长之半;第一、第二指几乎等长,略短于第四指;指端圆,关节下瘤不显;掌突2个,扁平,内者长圆形,外者小。后肢短,前伸贴体时雄蟾胫跗关节达肩前部,左、右跟部仅相遇,雌蟾的仅达腋部或肩部,跟部不相遇;趾略扁,第三、第五趾等长;趾间蹼不发达,第一、第二趾蹼约为趾长的1/3,第三趾外侧及第5趾内侧1/4—1/3蹼,第四趾1/5蹼,少数个体仅具蹼迹;趾侧缘膜窄;趾端圆,关节下瘤不显;内蹠突窄长,无外蹠突。
背面皮肤粗糙。雄蟾背部满布大小疣粒,背中部者一般较大,疣上黑刺很多;雌蟾背中线附近较光滑,背侧有断续成行的分散长短大疣,疣上黑刺很少;头背面、头侧、上下唇缘和上眼睑均有分散小黑刺;颖褶厚而隆起,其上亦有小黑刺;四肢背面的刺疣较背部的略小,股部光滑,无股后腺;肛两侧各有1个高大刺疣。雄蟾胸部有一对较大的胸腺,紧靠其外侧为1对较小的腋腺,两对腺体上均有细密黑刺,腋腺又与上臂腹面内侧成片或与小的细密黑刺团几乎相连;腹部正中有密集的小黑刺疣,呈纵长排列,约占腹部面积的1/3,其两侧光滑。雌蟾无胸腺,腋腺较雄蟾的略小或等大,细小黑刺亦稀疏,腹后部有少数黑刺疣。产卵季节以后,上述各部疣上黑刺逐渐脱落。
生活时背面一般为橄榄棕色,吻棱、颞褶下方及两眼间的三角形斑为深褐色,雌蟾的较雄蟾的显著,可向后延伸到背部;体侧色较浅;四肢背面无横纹;雄蟾腹面一般为肉黄色,雌蟾肉紫色,有的个体其上分布有紫灰色花斑,雌蟾的较为显著。液浸标本背面为深褐色,斑纹不甚清晰,腹面黄白色。
第二性征:雄蟾前肢较粗壮,第一、第二指背面及第三指内侧、上臂腹面内侧、腋腺及胸腺上均有细密黑刺,腹面正中密集的小黑刺疣呈纵长排列。无声囊及雄性线。
卵:卵径2.8—3.7mm;动物极紫灰色,植物极乳白色。卵粒彼此相连成卵群,堆集成环状或中央较薄的圆团状;每个卵群有卵350粒左右。
蝌蚪:第37—40期时,头体长平均21.8mm,尾长32.4mm左右,尾长为头体长的148.6%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52。生活时背面棕橄榄色,散以深褐色小点;尾鳍色浅,有分散的深色细点,尾肌上多有红棕色斑点;腹面紫灰色。吻圆,眼位于头背侧;出水孔在体左侧斜向后上方,无游离管;肛管口斜开于尾基部右侧;尾肌较发达,尾鳍适中,末端钝圆。口周围具唇乳突,仅上唇中央微缺1—2个乳突,口角副处突较少,其上多具小齿。全长32mm时,头体长13mm左右的蝌蚪15个,后肢芽1mm以下,唇齿式为I∶5+5/5+5∶I;全长41—59mm时,头体长17—24mm,后肢芽13 mm到后肢发育完全的蝌蚪44个(包括即将伸出前肢的蝌蚪4个),唇齿式多为I∶6+6/6+6∶I,少数I∶6+6/5+5∶I或I∶5+5/6+6∶I,仅1个为I∶6+6/7+7∶I;角质颌较强;口腔底部第一对舌前乳突呈单指状。全长48mm左右,四肢已出的变态蝌蚪8个,口部的唇齿和角质颌均已脱落,亦初现成体的一些特征。
成体:体窄长而扁平,雄蟾体长44mm,雌蟾体长55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51。头扁平,头长略小于头宽;吻端钝圆,吻棱略显;瞳孔纵置;无鼓膜;上颌具短而稀疏的齿突,少数无齿突;无犁骨齿;舌后端微有缺刻。
雄蟾前臂及手长略超过体长之半;第一、第二指几乎等长,略短于第四指;指端圆,关节下瘤不显;掌突2个,扁平,内者长圆形,外者小。后肢短,前伸贴体时雄蟾胫跗关节达肩前部,左、右跟部仅相遇,雌蟾的仅达腋部或肩部,跟部不相遇;趾略扁,第三、第五趾等长;趾间蹼不发达,第一、第二趾蹼约为趾长的1/3,第三趾外侧及第5趾内侧1/4—1/3蹼,第四趾1/5蹼,少数个体仅具蹼迹;趾侧缘膜窄;趾端圆,关节下瘤不显;内蹠突窄长,无外蹠突。
背面皮肤粗糙。雄蟾背部满布大小疣粒,背中部者一般较大,疣上黑刺很多;雌蟾背中线附近较光滑,背侧有断续成行的分散长短大疣,疣上黑刺很少;头背面、头侧、上下唇缘和上眼睑均有分散小黑刺;颖褶厚而隆起,其上亦有小黑刺;四肢背面的刺疣较背部的略小,股部光滑,无股后腺;肛两侧各有1个高大刺疣。雄蟾胸部有一对较大的胸腺,紧靠其外侧为1对较小的腋腺,两对腺体上均有细密黑刺,腋腺又与上臂腹面内侧成片或与小的细密黑刺团几乎相连;腹部正中有密集的小黑刺疣,呈纵长排列,约占腹部面积的1/3,其两侧光滑。雌蟾无胸腺,腋腺较雄蟾的略小或等大,细小黑刺亦稀疏,腹后部有少数黑刺疣。产卵季节以后,上述各部疣上黑刺逐渐脱落。
生活时背面一般为橄榄棕色,吻棱、颞褶下方及两眼间的三角形斑为深褐色,雌蟾的较雄蟾的显著,可向后延伸到背部;体侧色较浅;四肢背面无横纹;雄蟾腹面一般为肉黄色,雌蟾肉紫色,有的个体其上分布有紫灰色花斑,雌蟾的较为显著。液浸标本背面为深褐色,斑纹不甚清晰,腹面黄白色。
第二性征:雄蟾前肢较粗壮,第一、第二指背面及第三指内侧、上臂腹面内侧、腋腺及胸腺上均有细密黑刺,腹面正中密集的小黑刺疣呈纵长排列。无声囊及雄性线。
卵:卵径2.8—3.7mm;动物极紫灰色,植物极乳白色。卵粒彼此相连成卵群,堆集成环状或中央较薄的圆团状;每个卵群有卵350粒左右。
蝌蚪:第37—40期时,头体长平均21.8mm,尾长32.4mm左右,尾长为头体长的148.6%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52。生活时背面棕橄榄色,散以深褐色小点;尾鳍色浅,有分散的深色细点,尾肌上多有红棕色斑点;腹面紫灰色。吻圆,眼位于头背侧;出水孔在体左侧斜向后上方,无游离管;肛管口斜开于尾基部右侧;尾肌较发达,尾鳍适中,末端钝圆。口周围具唇乳突,仅上唇中央微缺1—2个乳突,口角副处突较少,其上多具小齿。全长32mm时,头体长13mm左右的蝌蚪15个,后肢芽1mm以下,唇齿式为I∶5+5/5+5∶I;全长41—59mm时,头体长17—24mm,后肢芽13 mm到后肢发育完全的蝌蚪44个(包括即将伸出前肢的蝌蚪4个),唇齿式多为I∶6+6/6+6∶I,少数I∶6+6/5+5∶I或I∶5+5/6+6∶I,仅1个为I∶6+6/7+7∶I;角质颌较强;口腔底部第一对舌前乳突呈单指状。全长48mm左右,四肢已出的变态蝌蚪8个,口部的唇齿和角质颌均已脱落,亦初现成体的一些特征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外形与西藏齿突蟾Scutiger(S.)boulengeri相近似。但本种第一、第二趾间蹼不超过趾长的1/3;头骨长大于头骨宽;雄性腹正中刺疣呈纵长排列,约为腹部面积的1/3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于宁夏六盘山南段植被较繁茂的中、小型流溪和泉水沟内,海拔在1900—2500m。白天隐伏于流溪处或泉水沟内的石块下或附近的枯枝落叶层中,夜间活动于石块间或蹲于岸边。6月4日,在林下1条长约25m、大小石块甚多的泉水沟内,翻石获得成蟾43只,其中正在抱对的成蟾2对,雄性前肢抱握在雌性的腋部;同时见到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卵群和各期蝌蚪。7月初未发现有抱对的两性,而且多数雄蟾腹面各部黑刺已部分或全部脱落。由此可以推断,本种的产卵季节可能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。卵群黏附在水中石块下。蝌蚪多生活在流溪的缓流处或溪旁的小泉水沟内,白天隐匿于石块下或活动于石块间;晚上浮于水面游动,受惊后即潜于水底石缝中。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讨论 王香亭主编《甘肃脊椎动物志》(1991)一书记载甘肃省平凉地区有西藏齿突蟾,本志根据西藏齿突蟾和六盘齿突蟾的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分析,平凉县位于六盘山地区,由此推测该地原定名为西藏齿突蟾的标本很可能属于六盘齿突蟾,故本志暂将甘肃平凉列入本种分布区内,待进一步核查标本证实。